地龙灯,当地称“巴地梭”,是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龙舞,现流传于武陵山腹地来凤县大岩板、板沙界两个相邻的土家山寨。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每逢春节和端午节,两村地龙灯走村窜寨游舞四乡,深受群众喜爱。地龙灯表演除娱乐外,在当地还有驱瘟镇邪、祈求人寿年丰之意。
地龙灯表演
地龙灯其舞蹈套路和动作现存12种,即“龙出水”、“龙抢宝”、“龙飙滩”、“之字拐”、“龙卷饼”、“龙抬头”、“龙过桥”、“凤骑龙背”、“三星岩”、“龙上树”等。从始至终龙、凤、玩宝者配合默契,动作灵活多变,形象栩栩如生。与其它舞龙最大区别是地龙灯表演不用木棍,由一男子举“圆宝”(龙珠)引龙;九人闷藏在龙衣内依次抓腰带,全凭感觉和默契配合,使之翻腾舞动,气势逼人。同时,地龙灯还一直与凤共舞或龙、凤、虎、龟、虾等同场演艺,场面十分热闹和壮观。当地群众把地龙灯的基本艺术特色编成顺口溜:地龙灯,地龙灯,不用蔑篓不用棍,巴地梭着走,活像真龙行,舞的人弯着身,站的骑马裆,走的弓箭步,变短犹如狮子灯。
舞地龙〔邓异清│摄影〕
地龙灯根据楚霸王“龙生虎养凤遮阴”的古老传说,把龙、凤、虎集为一体,是汉、楚文化与巴蜀文化交融整合的艺术结晶,反映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特征。地龙灯是土家人在接受继承汉楚“崇龙”“尊凤”文化的同时,又将本民族先民的“白虎”崇拜杂糅在一起,呈现出特定区域内奇妙独特的文化现象;是我国民族艺术殿堂里一朵瑰丽的奇葩。
2006年,入选第一批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07年6月,入选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10年5月,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