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剧俗称人大戏、高台戏,是流行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并对渝、湘、鄂、黔边区具有深刻影响的地方戏剧,是湖北省四大剧种之一。
南剧《西兰卡普》获湖北省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〔李涛│摄影〕南剧属皮黄腔剧种,形成于清乾隆、嘉庆年间,成熟于道光年间,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。其中南、北路(二黄、西皮)声腔,源于荆河派汉剧,约在清乾隆年间传入鄂西南山区,上路声腔(川梆子)等,约在清嘉庆年间传入施南府。这些声腔与恩施本地的语言、民风民俗、扬琴、民歌小调相互融合、渗透,并不断演变,逐步形成了具有鄂西南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——南剧。
南剧老剧目《穆柯寨》
南剧〔沈鸿俊│摄影〕
南剧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,不断涌现出大批杰出的表演艺人和世代传承的南剧科班,如蔡凤楼、李玉尤、张玉福、徐双庆、徐玉寿等,和先后开办了凤鸣班、金松班、天元班、连升班、玉福班、云庆班、同庆班、红旗科班等南剧科班,这些艺人和连绵不断的科班,为南剧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由于南剧产生于巴、楚的结合部,所以南剧也是研究恩施州少数民族历史和巴、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的重要史料和创新资源。
南剧剧目丰富,号称八百出,现存资料约六百出。较流行的约三百出,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、民间故事、神话传说等。
南剧行当严谨,分生、旦、净、丑四大行当,各行当均文武兼备、表演上文戏武唱、大手大脚、尤重做功,人物造型注重扮装。
2006年11月, 入选第一批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07年6月,入选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08年6月,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